两封密函的内容很简单。一封密函是:“元熹帝带领数名大臣和大太监出京了,准备到北疆巡查。他无视满朝文武的反对意见,带着五大营兵马到北疆犒赏梁亲王。据私下消息说他有可能到北疆送益阳公主与鞑靼人和亲的。目前带着十万兵马走到两河地带,请北疆早做准备。”另一封密信,是在北疆和鞑靼国边境和蒙古人备战的梁亲王发来的紧急战报:“蒙古人已出战!梁亲王与鞑靼南院大军发生正面战争后,各有胜负。有少部分游兵‘声东击西’得绕过了边关,进了北疆腹地。不知道何故。可能是迎亲,也可能借着迎亲之机进攻内地。命小梁王坚守北疆腹地。”真是“无声处听惊雷”。这消息一下子就震呆了所有人。县衙大堂上静寂无声,人们却感受到头顶上响起了一串串无声的惊雷,把蓝袍官员中年儒士等人震得茫然失措。——皇上竟然带着心腹大臣和太监们出了京城,来北疆犒赏三军。而另一方面,鞑靼人为了迎亲,出奇招晃过了北疆边关,闯入了腹地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如“晴天霹雳”似得震懵了所有人。人们都在极力消化着这个惊人消息。凤景仪和许规两人都是脸面乌黑,眼神冷厉,脊背上冷汗直流。凤景仪的目光敏锐得扫向了密信下端,瞳孔微缩。密信最后写了些详细情报。元熹帝带出京的大臣,文臣有内阁首辅张丞相,次辅范勉!武将有兵部尚书和五军都督。大太监则是内宫最著名的两位御马、掌印大太监刘诲和伍怀德。真惊人,本朝最赫赫有名的几位文臣武将大太监都随着皇上倾巢出动了。他们来北疆干什么呢?是犒赏藩王,还是送嫁皇妹?是趁机撤藩,还是血洗北疆?神不知鬼不觉,谁也不知道元熹皇帝打得什么主意。凤景仪俊脸阴沉,目光阴晦,按捺住满心激荡,问刘将军:“梁亲王还有什么吩咐?”刘将军答道:“亲王说‘随机应变,做好一切准备’,他很担心小藩王的毒伤……”凤景仪意昧不明地笑了:“他快好了,没有什么大危险。我现在就去向他汇报此事。”他未等众将军接话,抓过两封密函,大步流星地走下大堂出了屋。许规则安排着众官员和北方军将士开会商议军情。后院小路,一阵狂风吹来,吹拂起少年高官的锦服官袍,黑帽的金翅尾在微微颤动。仿佛凤景仪战栗的心。凤景仪抬起头眯着眼望向了县衙上空的灰蓝色天空,仿佛看到了风起云涌云雾翻腾。天似乎马上就要变了!难道是所有人期盼的大变革就要开始了吗?!只是小梁王……明元熹十三年十月,元熹皇帝带着诸多文武百官摆驾出京,前往北疆藩地巡视。圣旨上说“圣上巡视北疆,抚军安民”。京城群臣齐齐上书劝阻,两宫皇太后也传懿旨反对。但元熹帝驳回了众议执意前往。后私下带着两大太监出京,直到抵达了两河地区,才颁下圣旨通告京城和天下。众大臣与太后只得同意,数日内调齐了京畿地区五大营的十万兵马,追上去护驾北巡。史称“元熹北巡”。这消息迅速得传遍了朝廷内外大江南北,使天下震荡。这是元熹帝继承皇位后的首次出京巡视。他没有选择山水绮丽的江南,也未选择富庶天下的川中,而是来到北疆这个贫瘠又危险的梁王藩地。一时间引得人们惊疑不定。一国皇帝御驾巡边,犒赏军民。亲临边疆,宣示主权。本来是件大好事。代表了汉人皇帝对边疆领土的重视,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内地的有力回击,显示了汉人也有不畏强敌、刚烈骁勇的战力志气。这是件好事。但是,随着大明的清流文官们渐渐掌控大权,努力宣扬儒术的礼法宪政,就不鼓励这种皇帝犒边强民强军的做法了。也开始阻挠皇帝出巡边疆了。这次内阁大臣反对元熹北巡,朝廷六部尚书和全国十六个省郡的布政使们纷纷上书劝阻皇上北巡,更有清流御史追出京城跪在御辇前面,以命阻止皇帝上路。都未挡住元熹帝的车马。元熹帝干脆先斩后奏得跑到了河东地区,文臣们见实在挡不住他,才不得已调动了拱卫京师的腾骧卫、武骧卫等十万兵马。前去保护皇帝了。这次皇帝北巡的态度很强硬,率领的兵马也多达十万。进入北疆后与北方军的兵力相当。使群臣和天下人更感到惊恐了。这时另一个消息“益阳公主和亲鞑靼”,也虚虚实实得传了很久。有的布政使猜想到,也许是元熹帝要去北疆主持和亲仪式?这婚事也被清流大臣们强烈反对,皇上已经放弃。难道要重启婚事?要么就是另一个全天下皆知的原因。皇帝素来与皇四叔北疆梁王朱堪直不睦。元熹北巡是专门对付北疆藩王的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救了祁总的甜妹会魔法 肆意妄为 抢走前任白月光 云漓滢弦 陆医生,你老婆是电竞大佬! 带着房子去古代流放小说 王爷他“茶”香四溢 穿书后疯批反派总想杀本公主泄恨 透子今天也在努力回收便当+番外 逮捕那个无证执教的梅林[综英美]+番外 轩弧+番外 不可逾越 杏花微玉 我靠古风首饰爆红星际 反派总在自我攻略+番外 和离后,我靠邻国太子称霸朝堂 我用训鹰系统安天下 开局捶死了一只天龙人 我有海蛇分身,却成捕鱼达人 与君+番外